國內關于
餐飲業發展戰略的研究,主要分為對發展趨勢和戰略分析研究,以及在發展趨勢和發展戰略的分析基礎上,對經營策略的調整和經營模式的分析研究。
(1)餐飲業發展趨勢和戰略分析研究
國內有研究通過對餐飲品牌、餐飲市場需求和國內經濟形勢來分析餐飲業的發展戰略。吳濤和斯琴畢力格(2010)認為研究連鎖餐飲企業品牌發展有現實意義,國內餐飲企業應從戰略層面上理解建立餐飲品牌,在經營過程中持續推廣品牌、加強品牌營銷力度,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要夯實基礎,憑借品牌優勢獲取更多的經營資源。
徐楠,張云耀(2019)將改革開放后 40 年的國內人均 GDP 變化和美日韓三國人均GDP 變化比較,先分析美日韓三國餐飲業發展過程,之后對比得出國內餐飲業的發展趨勢:餐飲市場規模擴張,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可能成為阻礙餐飲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中國餐飲企業應憑借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在保留、發揚原有餐飲文化的同時,融合現代餐飲業經營、營銷方式,提升國內餐飲業的影響力及競爭力。李尚峰(2021)使用波特五力模型、鉆石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指出現在國內餐飲業的市場行為、結構變化特征:從業法人主體增加、業態趨于成熟、產業模式變化、經營差別突出、延伸上下游
產業鏈,并根據特征指出未來的餐飲業發展趨勢將會是標準化運營、經營模式更迭、供應鏈發展、中央廚房的普及[7]。
在對餐飲業的發展戰略和趨勢做出分析和預判之外,餐飲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同樣重要,餐飲市場也會是未來餐飲企業爭奪的焦點,對餐飲市場動態追蹤也會給相關餐飲企業指明發展方向。蘇昕(2021)指出餐飲消費市場將會是餐飲業發展研究的重點內容,當前的餐飲消費市場體量快速增長,同時也存在多重競爭、產品種類繁多、經營模式更新較快的特點;餐飲企業應順勢而為,不斷摸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
疫情之后,針對于疫情來臨對服務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基于經濟復蘇促進經濟內循環的大環境,有學者從發展理念、經濟環境和形勢等多個角度對餐飲業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議。
趙京橋、于干千(2021)指出在經歷疫情沖擊和行業洗牌后、國內餐飲業在逐步恢復經營的時間階段,餐飲業應發揮穩就業、促進消費循環的功能作用,將“創新、融合、共享”的理念作為指導,完成餐飲數字轉型、完善標準化生產和供應水平、提高餐飲業抗風險、抵御能力,以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
王宏運(2021)使用產業理論分析方法,比對餐飲業在疫情前后兩個時間階段內的變化,對于疫情后餐飲業的洗牌,指出餐飲業在逐步復蘇的經濟趨勢下可能遇到的機會與威脅,提出在復蘇期間餐飲業應提升自我食品安全監管、加強產業品牌建設的建議。
(2)餐飲業經營策略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國內餐飲業發展狀況及成果做了相關分析,提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一些措施和方向,形成適合國內餐飲業發展的方向。
楊銘鐸(2017)認為互聯網普及和科技的使用能夠使餐飲業在科技時代下推定經營模式向高效率、移動化、信息化方向轉變,提升精準營銷、產品和管理升級轉型、高效運營的能力,提出培養高水平管理人才、投入資金提升設備智能化水平的經營策略。
何曉航、劉佳(2019)指出餐飲市場結構逐步穩定,餐飲業的傳統經營模式的缺陷開始顯現出來;針對餐飲企業采購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的困境,從上游供應鏈角度指出餐飲企業應自建物流或與第三方物流合作、拓展一站式服務項目,與農戶和農產品供應商,集成采購優質原材料。
劉淑琴(2021)分析研究了近些年來餐飲企業規模化經營效益、經營成本的變化,分析出行的餐飲業近些年快速發展的原因,即消費需求增加、餐飲投資環境較好、供應鏈升級和數字化經營,并提出了打造特色餐飲產品、品牌建設和傳播、供應商協同的餐飲企業經營策略。
杭堅(2021)指出互聯網技術在餐飲業的運用改變了餐飲企業原有的經營模式,隨之而來的是信息化、便捷化;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多的運用,餐飲企業的管理模式比較滯后,制約了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餐飲企業的管理和改革應該和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
在國外研究領域,V. Neganova,A.Chirkov.(2014)回顧葉卡捷琳堡公共餐飲市場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分析了俄羅斯聯邦、地區和地方各級公共餐飲市場的發展情況,揭示當地餐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并指出葉卡捷琳當地餐飲業特色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I.A. Senenko.(2015)選擇了三家酒店餐飲企業作為研究的對象,在根據對不同酒店餐飲企業內部經營狀況和主要資源的分析和評估,制定出符合研究對象業務特點的發展戰略。
------以上信息來源于知網